多款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去年结算利率下调 仅1款产品同比有所上升******
记者 冷翠华
截至1月10日,除个别险企外,多数经营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的险企都发布了产品2022年的结算利率。纵向比较来看,2022年,受权益投资市场低迷影响,多款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结算利率有所下调,仅1款产品结算利率同比有所上升。横向比较来看,业内人士和部分消费者认为,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在理财市场有较强竞争力,在个人养老金产品圈,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也比较受欢迎。
最高结算利率为5.6%
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自2021年6月起在浙江省(含宁波市)和重庆市开始试点,首批试点公司为6家寿险公司。2022年3月1日起,专业养老保险公司获得参与试点资格,试点区域扩大至全国。
最早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业务的寿险公司,已经披露了第二次年度结算收益率情况。整体来看,稳健型账户2022年年化结算利率在4.3%-5.15%之间,进取型账户2022年年化结算利率在4.6%-5.6%之间。专属商业养老保险采取“保证+浮动”的收益模式,与2021年的结算利率相比,多款产品2022年下调了结算利率,但都远高于最低保证利率。专属商业养老险稳健型账户的保证利率大多在2.5%-3%,进取型账户的保证利率大多在0%-1%。
具体来看,各人身险公司专属养老保险产品去年的结算利率分别为:新华保险-卓越优选稳健回报型账户投资组合5%,与2021年持平,积极进取型5.15%(2021年5.50%);中国人寿-国寿鑫享宝A账户4.5%(2021年4.0%),B账户5.0%,与2021年持平;泰康人寿-臻享百岁稳健型组合5.05%(2021年6.0%),进取型组合5.50%(2021年6.10%);泰康人寿-臻享百岁B款稳健型组合4.80%,进取型组合5.0%;国民养老-共同富裕稳健型投资组合5.15%,积极型投资组合5.60%;人保寿险-福寿年年稳健型账户4.8%(2021年5%),进取型账户5.1%(2021年5.3%);太平人寿-岁岁金生A账户4.00%(2021年4.50%),B账户5.10%(2021年5.35%)。
值得注意的是,以上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皆已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投资范围。目前,共有7家保险公司的8款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纳入该范围。
此外,其他专属商业养老保险2022年的结算收益率分别为:太保人寿-太保易生福稳健A账户4.3%(2021年4.8%),进取A账户4.8%(2021年5.3%);稳健B账户4.5%(2021年5.0%),进取B账户5.0%(2021年5.5%)。同时,新华养老-盈佳人生稳健回报型和积极进取型投资组合去年的结算利率皆为4.60%。
由此可见,2022年,多款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下调了结算利率(由于产品上市时间不同,部分产品实际运营并非整年度,结算利率均为年化利率),仅1款产品上调了结算利率。对此,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对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表示,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的结算利率与险资的投资收益关联,险资投资收益下滑导致产品结算利率下调。2022年,保险公司整体净利润出现同比下滑,主要是受投资端影响,资本市场大幅波动导致行业整体利润率下滑。
相对优势明显
在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中,目前已有8款产品纳入了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名单,因此,其投资收益率以及长期保值增值功能都备受关注。
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智认为,从专属养老保险去年的结算利率区间看,尽管和2021年相比大多略有下调,但横向比较来看,其收益率表现亮眼,具有很强的竞争力。
同时,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具有“保证+浮动”的收益模式,运作模式和基金理财等有较大区别。保底设置使得其收益率浮动较小,也适合相应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选择。
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认为,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的产品设计既保证了稳健收益的下限,又带来了提高收益上限的可能性。同时,投资账户内的资金会随着投资收益增长而“复利”递增,长期投资优势更明显,持有时间越长收益越高,适合长期养老规划。
陈雳认为,对于养老金产品而言,保障是第一要务,投资收益率则位居其次,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符合用户需求,竞争力整体较强;基金、银行理财等产品相对而言有更高的预期收益,但收益率取决于市场情况,波动性较大。
烟火深处的爷爷足球队******
从“学校体育”发芽,因“终身体育”发展——
烟火深处的爷爷足球队
很难再有一个足球场如这般“螺蛳壳里做道场”。
一块接近标准的5人制球场,长45米,宽22米,两个长边竖起铁丝网,一边挂着横幅“中国足球从我做起”,另一边用蓝色KT板顶棚延伸出狭窄的综合区:破旧的沙发和不成套的桌椅组成休息观战席;更衣室等同杂物间,想钻进去,得先拨开挂得密密麻麻的旧球衣借光,才能在足球和运动包的缝隙里找到落脚之地;休闲娱乐区最“宽敞”,塞着4张很难同时落座的麻将桌和观赛用的100寸电视;厨房“可以做几十人的饭菜”,还有一个洗澡间。平日训练,至少二三十人活动,若有比赛,容纳七八十人也是常态。
可要找到这个“秘密基地”,得先穿过一个农贸市场,带着生鲜干果、蔬菜杂粮的人间烟火气,转角隐入绿茵场。一进门,球场宽边的白墙上4个红字显眼“老有所乐”,一排小字点明方位“昆明市茨坝老年活动中心”。
“球队活跃的队员有70多人,五六十岁的居多,80岁以上的还有6名,年龄最大的88岁,是一支爷爷足球队。”66岁的孙滇云算得上队里的“中坚力量”,作为昆明一友足球俱乐部领队,他向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表示,这支中老年足球俱乐部有着40年历史,而这个球场是大家自筹9万元建的,“每周雷打不动的两次训练,这里已经成为老球员们的精神家园。”
“我们是1982年成立的,当时昆明市第一中学毕业的学子踢足球的特别多,为了延续学校的足球文化,大家就商量成立一个俱乐部。”这个被命名为“一友”的俱乐部最初有4名创始人,当时20多岁的孙滇云是年龄最小的一个,而另外3位“老大哥”包括中国足坛名宿马克坚、前昆明市体工队队长高祖培、前昆明市足球办公室主任白云祥,“4个发起人,现在就剩我一个,其他都‘走’了。”
学校的足球氛围,84岁的李崇智仍印象深刻,他是原云南省足球队球员、教练,球龄已有70年,而他的足球启蒙正始于校园,“1952年我进入昆一中,当时就被学校的体育氛围吸引。”他记得,学校有两个“最好、最标准”的足球场,篮球场也有10多个,“下午4点半下课,上千学生一撂课本就去球场了。”
但这并非不重视学业,而是在当时,体育和文化课地位等高,“成绩好、品德好的学生才能去踢球。”李崇智表示,目前,俱乐部里80岁以上的成员中还有两人是他的同学,“我们都是昆一中的学生,也都是云南省第一批专业足球队员。”
有了学校的基础,俱乐部很快发展到60多人,最初以昆一中毕业的学生为主,“来了不少中年人。”孙滇云记得,队伍成立不久,全国的中老年足球赛开启,为了参赛、壮大队伍,各行各业的人加入进来,“警察、医生、自主择业的、京剧团唱戏的……但大部分都有足球底子,很多人有过专业队经历。”1986年,30岁的孙滇云见证球队首次获得全国中老年足球赛冠军,“那时云南足球很少冒出头,我们就像卡塔尔世界杯的摩洛哥队一样,一匹黑马冲出去。”
“老人们尤其坚信,只要有人上场,云南足球就不会倒。”孙滇云记忆里,球队似乎没有难以为继的时候,俱乐部里的很多人年少时便已相识,他们是校友、队友甚至是师生,发展到后来,加入了亲戚、同事、朋友,“我们圈子里大概有200多人,‘一友’也从‘一中校友’转变为‘一群好友’了。”
8年前,球队结束了“漂泊”的日子,在距昆明市中心约15公里的茨坝街道拥有了固定球场,但球场地势较高,一到下雨天,天然草坪就暴露缺陷,上场的人都一腿泥,且日常维护费用也比较高昂,众人一商量,又自筹经费翻修了球场,“多的凑一两万元,少的凑千百元。”用国家级裁判、足球解说员陈晓昆的话说,“为了有个地方,能把大家和足球拴在一起。”
“拴在一起”意味着要先跨越队员间年龄的代沟,再携手蹚过时间的河流,至少在这片小小的球场上,“孤独感”对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是一个陌生的词。
无论场上场下,81岁的陈晓昆都十分自在,“训练后,大家分两桌做饭,我们老年人牙口不好,伙食既得讲求营养又要讲究火候。”他以牛肉举例,“一份做红烧,味道浓一点,给年轻人吃,一份做清汤,炖烂了,适合老队员。”而四五十岁还没退休的队员,通常忙不急吃饭,为了训练调的班,还得尽快补上。
做过心脏搭桥手术的李崇智则因身体原因被“禁赛”,但训练时间一到,他就会出现在场边指导技战术,在这里,几十年从业经验凝结的218条“信条”依然鲜活,不会再囿于箱底的笔记本里,在足球的语境里,“当年训练,两毛钱买一包辣椒就饭吃”的古早经历,也有了更多懂得珍惜的听众。
为了安全比赛,队内最早要求给70岁以上的队员佩戴绿色袖标,起到提示作用,但彼此熟悉后,“提示”就种在了心里,“我们球队有两条不成文的规定,一是不能抢老年人的球,只能封堵传球路线,二是不能和老年人有肢体冲撞,另外我会尽量把射门机会给他们。”40多岁的何庆伟是队里名副其实的年轻人,原本偶尔陪父亲来这儿踢球,在父亲离世后,他便正式成了球队一员,“前辈们脚下技术都非常过硬,基本功和对球的处理方式,有很多经验值得学习。最重要的是,他们发自内心的足球情结,感觉每周训练都在圆梦。”
为了“圆梦”,陈晓昆有过一次教训。“比赛中,一个来球位置太好了,我没忍住就跳起来甩了一个头球。”他没料到,以前当运动员的习惯动作,结果造成了脑部出现淤血,从此以后,他遇到年纪大的队员就叮嘱:“高球来了,用肩、用胸,一定不要拿头顶球,得忍住。”毕竟,伤病的滋味,他永远记得,“年轻时就因为双膝内侧半月板破裂,我才退队。”如今,还能坚持在绿茵场上,他很珍惜,“比分和输赢已经不重要,能过球瘾,还能适当锻炼身体,这就是真正的快乐足球。”
“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顽强生长的草根足球。”何庆伟认同这套足球哲学,“七八十岁,还能每周聚在一起,换换衣服,为自己一辈子的爱好上场,他们站在那儿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。”心头一紧时,何庆伟会经常问自己,“今后到了他们的岁数,是不是还能坚持?”但看着眼前这些苍颜白发的足球“少年”,似乎又找不到给出否定答案的理由。
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梁璇 来源:中国青年报